成帝建始四年,比较大的事情有三件:一是中书宦官被废,尚书定员增加;二是王商继任丞相。
但是跟第三件事情比起来,这两件事情都不算大事。
第三件事情是:黄河决口了。
其实但凡大灾之年,之前总会有些反常现象出现。
建始四年就是如此,先是在四月间下雪;然后植物们在秋季反常地开花结果。
于是,黄河在东郡决口。
这是一次很严重的水灾。
据史书记载:洪水泛滥,范围波及东郡、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共四郡三十二县被淹没。十五万余顷土地变为泽国,洪水最深的地方达到了三丈。
冲毁官署驿站及民间房舍近四万所。至于具体受灾人数没哟确切记载。只是在之后的救灾行动中,官方确定获得营救的灾民数字是:九万七千余人。
以当时的社会的应急反应能力,没有获救的人有多少,诸君可以自己算算看。
然而事实上,如果之前能够处理得当,这样的一个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清河郡都尉冯逡在洪水前三年,就已经上书朝廷注意清河郡和东郡附近黄河水患的问题。
成帝对此事还是颇为重视的,就在奏章上批示:请丞相府和御史督办。
丞相府于是派遣一个叫作许商的博士前去视察,许商经过一番考察,得出结论:问题是有的,但是还不是太严重,目前国家经费紧张,这个事情就往后拖拖吧。
自古以来政府渎职不办事的借口都差不多:有钱修大楼,没钱盖学校。
书归正传,灾情发生后,以汉成帝刘骜为首的中央政府对灾情高度重视,责成御史大夫尹忠迅速上报救灾方案,并开始着手调动全国力量对灾区进行救援。
刚当上御史大夫才一年的尹忠不知道是因为对救灾的事情不够重视,还是遇到过这种大事;提出的救灾方案既不迅速,又颇为空洞。
成帝大为不满,对其进行严厉的斥责。尹忠自杀。
尹忠虽然死了,但是救灾的步伐却一点也没有停。成帝一方面下令大司农从各地常平仓调遣粮食支援灾区;又派遣两名特派员从黄河以南调遣五百余艘船只进行救灾。
正是这样的努力,才出现前文所说的救援出九万七千余名幸存者。
从这次的救灾行为看来,成帝实在不像人们一贯所认为的那样昏晕无能,反倒是给人一种负责、干练、果决的明君形象。
可惜,这种形象在成帝二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或者说成是绝无仅有应该也不过份。
因为在成帝朝,成帝只是个配角。成帝朝的主角,或者说主角们,不姓刘,姓王。
建始四年的时候,王凤推荐在家赋闲的王尊接任京兆尹,以解决京城附近盗贼猖獗的治安问题。
成帝当然照准,招王尊入京为谏大夫,署理京辅都尉,代行京兆尹的职责。王尊没有辜负王凤的信任,上任一个月就把京城附近治理的井井有条,后升为京兆尹。
这是王凤上任后第二次推荐王尊。
在王凤的支持下得到重任的人不仅仅是王尊,还有我们的大英雄陈汤。
提一句,成帝继位后不久,上一任腐儒丞相匡衡又把陈汤当年在西域的事情翻出来告状:说陈汤在西域的时候私自吞没并伙同属下吞没康居国不少财物,应当追究责任。
结果,陈汤被免官。后来陈汤上书朝廷说:康居王送来的质子不是真王子。
有司信以为真,立刻对质子验明正身。检验结论:人家是纯王子。
陈汤因此被下狱,不少人嚷嚷着要对他处以极刑。
这时候,太中大夫谷永上书为陈汤辩护,这篇奏章写得极为有才,总得来说分成四个层次:
“先讲历史,说到史上的名将对国家的重要性,引用的事例为有廉颇赵奢在,强秦对赵一筹莫展;
由此定性‘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
然后话锋一转,摆出陈汤威震绝域的武功自武帝之后无人可比的事实。如此大功却因为小小的言论之失而获罪在狱中,甚至还要判处死刑,皇上您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
以前也有人干过,当年秦朝处死武安君战神白起自毁长城的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您不会犯这个错吧?”
要说这封奏章很有效,成帝立马把陈汤从监狱里面放了出来。
也许您要说了,这是谷永救了陈汤,关王凤什么事?
别着急,还有下文。
时隔不久,时任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国兵所困,上书向朝廷求救。成帝朝开朝会,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等大佬一应到齐。可惜群臣讨论了好几天也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王凤向成帝建议说:“陈汤久居西域且富有谋略,可召他询问意见。”
成帝召见陈汤的过程如下。
由于陈汤在进攻郅支单于时,手臂落下病根,不能屈伸。
因此觐见时,成帝特诏陈汤不必跪拜。
成帝命人把段会宗的求救书拿给他看。
陈汤看后,镇静地对成帝说:“臣认为陛下不必为此事担忧。”
成帝闻言又惊又喜,问道:“此话怎讲?”
陈汤说:“一向以来,以战斗力而论,五个胡兵才能抵挡一个汉兵。就是因为他们刀剑不锋利,弓弩也不硬。听说近年来他们学习了些我汉人制作兵器的技巧,然而充其量也不过是以三敌一。而且,现在围困段将军的胡人兵力并不多,并不能把我汉军怎样。相反,如果大汉从西域诸国和敦煌调遣军队,轻装日行五十里,重装日行三十里,要很长时间才能赶到。这就已达不到救急之兵的目的,而是复仇之师了。”
成帝还是不放心:“难倒朕就坐视不理吗?将军确信乌孙之围一定可解吗??如果真如将军所言,何时可解?”
陈汤知道西域士兵的战斗力,略一沉思回答说:“按照段将军书信的时间,现在应当已经解围了!”
又屈指算了算日期,说:“不出五日,必有捷报。”
果不其然,四日后,段会宗上书称已经解围。
于是大将军王凤上奏元帝请求任命陈汤为从事中郎,陈汤于是成为了大将军王凤的重要智囊。
还有一件事情要交待,上书为陈汤辩护的谷永,是王凤的亲信。
而谷永会为陈汤辩护,抛开国家大义不说,还有一层关系要说明:谷永正是被郅支单于杀害的汉使谷吉的儿子。
这样一来,事情就比较明白了。
于私,谷永都认为陈汤不应该枉死狱中;于公,谷永认为陈汤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才会向王凤建议拉陈汤一把。
所以,是王凤给了陈汤第二次的政治生命。
而除了谷永和陈汤,王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智囊,他叫杜钦。杜钦的爹也是熟人,霍光的好助手,杜延年。
杜钦,字子夏。兄弟七人,其余六人皆官至高位,只有他没有什么正经职位,不过兄弟之中,又以他名声最响。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最有才又不愿意当官。
他不愿意当官,原因也很简单。
是因为他有一只眼睛有病,所以不愿意做太在风口浪尖人前晃悠的事情。
王凤辅政后,久闻杜钦的才名,再加上两家有点私交,于是王凤给了杜钦一个大将军武库令的职位。
是个闲职,正和杜钦的胃口。
不过,职位不重要,不代表地位不重要。
由于黄河决口,成帝在建始四年后将年号改为了河平。
年号叫河平,其实是因为河不平。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但是皇帝是真想把河弄平了,可不那么容易。
因为虽说救灾行动基本已经结束,可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灾后重建。
而在排在灾后重建事项清单上第一位的就是:得把决口的黄河堵上先。
其实很多的事情,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没有找到对的人去做。
王凤于是向成帝推荐了一个叫王延世的人。
王延世同志带着河堤使者的头衔奔赴灾区而去,用了三十六天的时间,就把黄河决口堵上了。
方法是这样的:延世命人用竹子编成长四丈,九人合抱那么大的竹笼,里面装上石头,用两条船运送至决口处沉入。
成帝龙颜大悦,升王延世为光禄大夫,赐爵关内侯,赏黄金百斤。
也许您要问了,王凤怎么会知道王延世有两把刷子的呢?
答案是:杜钦推荐的。
黄河平了,成帝的心情也舒畅了,对舅舅们的信任和亲近又进一步,于是舅舅们的爵位也又进一步。
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
又是同一天封的。
饶是如此,成帝他娘王政君还不满意。要求将他娘,也就是成帝的外婆改嫁后生的儿子苟参也封为列侯,而且举出武帝时封田氏的旧事来要求成帝就范。
可惜成帝认为武帝封田氏名不正言不顺,因此给了苟参一个侍中加水衡都尉。
到此时,只要跟王家有点关系的,不管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大小有了官职。
用班固老先生的话说,叫作:“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
放眼朝中,王凤想拉的人,不管有多大麻烦,就能起来;王凤想踩的,别管你级别多高,就别再想翻身。
这句话可不是红口白牙,信口胡说。都有例证
被王凤拉的人,是京兆尹王尊;被踩的,是丞相王商。
前面提到过,王尊为官,清廉耿直,难免不得罪人。所以在王家再次被批量封侯的同一年,即河平二年年,王尊被时任御史大夫张忠参奏说他为官残暴傲慢,王尊被免去京兆尹的官职。
也是王尊为官比较得民心,民间一些颇有威望的民宿上书成帝为王尊辩护:称王尊为官“修身洁己,砥节首公,刺讥不惮将相,诛恶不避豪强,诛不制之贼,解国家之忧,功著职修,威信不废,诚国家爪牙之吏,折冲之臣”,此次被免官完全是由于御史丞杨辅和王尊有私人恩怨,希望成帝参详,使白黑分别。
上书递上去后,当然要先经过尚书,王凤大人自然要比成帝先看到。
这时候,又是杜钦为王尊辩护,请王凤对王尊这个人才网开一面。
于是,王尊又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来又升为东郡太守。
王尊没有辜负杜钦的信任,在他就任东郡太守后,有一次黄河金堤再次告急。百姓们恐怕黄河决口的灾难再次发生,奔走呼告,乱作一团。
王尊临危不乱带领官吏和百姓抗洪救险。
当然,除了填堤坝,一些必要的祭祀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王尊命人将白马投入河中,祭祀河伯。
当然,如果王尊只做到这一步,朝廷后来不会因此为此将他的俸禄升为中两千石,并赐黄金二十斤。
事实是,王尊把白马投到河里后,又自己手持圭、璧,请巫师向上天祷告:要用他自己的身体来加固金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