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挥霍浪费是灾难之源
“没有人压制你,或是取消你的自由和独立的公民权;难道不是那只愚蠢的白金酒杯在压制着你吗?没有人能指使你来或者去,但这只湿乎乎的荒唐酒杯能够做到。你不是撒克逊人塞德里克的奴隶,而是你自己那失去理性的欲望和酒杯的奴隶。而你竟然还在不停地唠叨着”自由“你真是个实足的笨蛋。”
卡荚尔。
“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只有那些能够约束自我的人,生活才会康乐。”
J。J。戈尔尼。
“他们的常识在哪里?唉,他们是多么鲁莽啊!早婚,子女多,济贫税,济贫院……他们出生,他们受难,他们死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远比英国落后的国家,有这种见识短浅的情况。”
利顿勋爵。
“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男人,务必承担起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培根勋爵。
“任何社会的不幸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天灾缘于我们人性中普遍的邪恶;那毁灭人类的邪恶的星星之火,是人们亲自提供了柴火,或至少是人们提供了点燃柴火之风。”
丹尼尔。
1。财富的挥霍浪费造就不幸。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国无疑是最能使人感到自豪的。因为这个国度的商人都积极进取,这个国度的企业家无比勤勉,就连它普通的工人也是那样的发奋。它的无比富庶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机器昼夜不停的轰鸣,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黄金大笔大笔地流入,银行的金库不断被充实起来,财富不断地涌现和聚集以至于积累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的地步。它俨然已经成为了引领世界前进的动力源。尽管财富堆积如山,然而在这样的繁荣背后同样还有许多人不得不受冻挨饿遭受痛苦。富裕之国并没能够彻底消除种种痛苦与不幸,奢侈安逸之中依然夹杂着悲惨的呻吟。
财富背后的不幸!安逸背后的凄惨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国会的报告中,可怜的劳动者总是能够一次成为被描述的主角。他们遍布于工厂!车间!矿山!砖厂以及乡村的土地上,并且不得不忍受着贫困的折磨。尽管人们一直试图通过立法去改变他们的悲惨境遇,但却似乎总是遭到事实的无情嘲笑。救济无法使他们摆脱深陷贫困的厄运,甚至也无法改变他们的现实处境,这些被救者似乎也并不领情,他们的态度和境况一再考验着那些救助他们的人的热情和耐心。一种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终于慢慢显露,连结施舍者与接受者之间的那根薄弱的同情纽带也在迅速地消逝。最终,一条巨大的鸿沟终于横亘在这个社会的有产者和无产者!富人和穷人之间,并且这两个极端在日益撕裂着这个社会。
这样的境况并非我们的时代所独有,早在远古时期贫困就已经在在那些粗鲁原始的人中间蔓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愿望和需要是那样的贫乏和低级,因而获得满足也并非什么难事,以至于他们几乎感觉不到痛苦或者根本就没痛苦的意识。悲惨的奴隶制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奴性意识,奴隶主当然是衣食无忧坐享其成因而丝毫不会感觉真正的贫困的,而奴隶则早已被看做是会说话的工具,对命运的屈服也早已剥夺了他们认识贫困的权利。
哪里有奴隶制度存在,哪里的贫困就不为人所知。只有当社会变得文明和自由的时候,只有当一个人生活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他才不会遭受贫困。奴隶的处境早已不被视为贫困,主人们对奴隶们最起码的生存要求的关心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已,而且也仅限于此。在这样悲惨的境遇中,雇主们的眼里似乎只有利益而没有贫困,可怜的雇员们则没有权利思考贫困。只有在自由开放的文明社会,人们才有可能真正意识到贫困并逐渐摆脱贫困。文明社会的国家为了避免冲突,也必须利用社会的财富去消除贫困,消除贫困带给人们的不幸。然而更加不幸的却是,人们仅仅意识到要用舒适和奢侈来补偿贫困阶级的痛苦,但更严重的后果却是由此而来的自私或出于对增殖财富的贪婪!挥霍浪费却造成了更大的不幸。
2。不幸源自无知和麻木。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早已被增殖财富巨大的动机和热情所淹没,没有一个国家不把获取创造财富作为主要目标,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和获取财富无关。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利润成为人们的最搞高信条,“力争第一”成为当下最盛行的格言。金钱就是上帝,落后就是魔鬼。这以成为最高的精神主宰,“财神引领人们前进,而且成为了最后的精神支柱,从天堂坠落人间。”
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社会的富庶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富裕,甚至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事实上,那些劳工阶层中的绝大部分似乎总是被排除在文明世界之外的。即使上帝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但似乎他们却总是得不到神圣的基督那普照光辉的眷顾。终于,不文明的异教徒这个耻辱的标签打在了他们身上,就像1900多年前恺撒治下的特鲁贝特人那样。
然而不管怎样,这个社会依然需要这些不文明的人,他们也依然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犹如圣詹姆斯和圣基尼斯一样紧紧地躺在一起。但这个撕裂的社会却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是那样不可回避的表现出来。一方面人们可以看到金钱是那样的受到狂热崇拜和追捧;另一方面,那些可怜的人们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又是如此地讽刺着这个社会。
也许是财富使人淡漠,生活让人麻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吃饭!喝酒和睡觉所构成的简单生活,在日益消磨着这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的意志。或许他们已经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感官的享乐和沉迷于放纵成了他们唯一的乐趣和追求,能行乐时且行乐,至于诸如不幸!即将来临的悲痛!或是无助!生病的情况也从来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更遑论为明天或未来做准备。在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到一点道德标准及宗教的虔诚。在文明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恶习让他们变得如此不可救药,如此糟糕的情况也早已将他们拒绝于文明之外,不觉中已重新堕入了那种原始部落下的生存状态。
从这一点来看,那些居住在我们城市贫民窟内的不幸的人们与帕里船长在北极附近发现的爱斯基摩人的状况简直没什么两样,这些人也同样是毫无节制的挥霍,从来没有积蓄的概念。生活只限于眼前,活动完全听命于那可怜的本能性的欲求,饥一顿饱一顿已是一种常态。而且他们也从不会为自己的挥霍感到担心,例如每当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鲸脂后,就会敞开肚皮饱餐一顿,然后躲到某个地方去睡觉。即使以后很长时间他们没有食物和燃料也只是听天由命的事,似乎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他们从不考虑明天应该如何度过,在他们的观念里也从来都没有节俭或储备的意识。
在文明人中间则不同,恶劣的环境和生存的危机培育了他们的节俭观念。在北欧一些国家,严寒和糟糕的天气更是催生了节俭之风。为了克服漫长冬季的严寒和食物的缺乏,他们必须要学会改善他们的房子,管好他们的家务。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要及早为冬天准备好尽可能多的食物!煤和衣服。是故现实的生存环境也造就着人们的勤劳品格和习惯,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文明本身就意味着教化,教化也是告别愚昧无知从而步入文明殿堂的最好方式。当然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一位来自纽渥克的国会的已故的爱德华?丹尼逊议员的经历也可说明这一点。这位议员具有着无可比拟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教化伦敦东部的那批相对未开化的人,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引导把那些酒鬼和懒汉引向正道,他首先在当地为他们建立一座两层的铁皮房教堂,并把底下的一层用做学校和讲堂,同时还开辟了供男人和男孩们读书!玩游戏等的俱乐部,总之为了让他们脱离酒馆他几乎想尽一切办法并倾尽全力。
在丹尼逊先生看来,这个地区真是太糟糕了,他说:“这个地区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整体水平都非常低。除一日三餐外,没有什么比研磨机更能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了。缺乏教育教育,对宗教漠不关心。所有这一切的后果是挥霍!肮脏以及它们的附属物导致犯罪和疾病……没有人迫使他们去奋斗,没有人指导他们去追求知识,也没有人阻止他们堕入不可避免的不幸……”他接着说:“那位传道团的牧师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富有感情的人,他所从事的教化人的工作正在取得预期的进展。但是他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一日三餐上,他的每一根神经都要用来考虑怎样使人们免于饥饿的困扰,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更大的成绩了。这种情况每一个冬天都要发生……对于世界上一个最富裕的国家来说,他们每年都有一大批人要面对饥饿与死亡,没有人去救助他们,这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不过,也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吧,但究竟如何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或者那些处在死亡或饥饿边缘的人们呢?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祖父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也许他们有许多办法,但他们也没有遇到过每一个冬天都会有数千人饿死的情况。现在的事实是,最近20年来,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繁荣所带来的一切好处,但我们并未去考虑与此相关的一切,也没有去提醒自己努力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3。不同生活信条带来不同的后果。
丹尼逊先生清楚地认识到了教化可以改变人的事实,只要人们能够受到充分的教育并养成节俭的习惯,这个社会就可以避免许多悲剧。在他看来,“是人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贫困和疾病。实际上绝对贫困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人们能够适度节俭或稍有远见,他们就无须因为失业!生病等临时困难而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在领到周薪前,我从不低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在生活中困难时是在所难免的,它是合乎常理的。一个码头工人,在他年轻力壮和成家前,完全可以把他一周工资的一半攒下来,而且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是不会失业的”这也可以说正是丹尼逊先生为所以的已婚男人设定的节约之道:节约几乎是每个男人都能做到的事,即使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也能做到。
如果节约被大家认可,成为一种普遍风尚的话,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将贫困和疾病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了。如果人们尽力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一切将会发生的,而且一定会在两代人的时间内实现的,只是我可能活不到这一天了。能够得到强有力执行的良好的法律以及相应的义务教育再辅之以无条件的个人努力,都将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并引导他们养成勤俭的道德品质,这无疑也会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英国工人和固尔西地区居民在节俭方面的差异,丹尼逊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以自己的亲眼所见彻底了解到了贫穷和贫穷之间的区别。在英国,我们的工人拿到高工资后就开始去奢侈地挥霍。而这时固尔西地区穷人们的却还没有拿到工资,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就陷于困顿不堪,而且他们从来不依靠别人的帮助而是完全依靠自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他们通过自己节俭的的生活方式克服着困难,因为他们正是从雇主的刁难中习得这种宝贵的生存手段的。就连那些佃农们也从地主们的呵斥声中学会了这种生存方式。节俭也成了这些庄稼汉身上最令人同情的宝贵品格,也成为他们打理生活的重要技巧。一种由卷心菜!豌豆加上少许的油滴焖制而成的油脂汤成了固尔西农民主要的饮食,节俭的品格会使他们尽量减少肉类和奢华品的消费。
即使是那些拥有三四只奶牛!一两头猪和不少家禽的家庭,他们每日的生活也不会奢华,他们会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和肉类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再把赚来的钱再投资到土地!股票或“地租”生意上这是一种“关于土地的买卖,其证书表明在市场上的买和卖都是自愿的”丹尼逊先生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他对那种挥霍浪费的生活深恶痛绝,他也试图改变但却没能做到更多。由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贫困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似乎还呈现出蔓延之势。不仅那些下层的工人们毫无节制地花掉了全部所得,就连在那些位于他们之上的所谓的“上层”阶级中,也有许多人过着一种荒淫无耻!挥霍放荡的罪恶生活,而且他们似乎还有更多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这就决不能仅仅用无知作为推脱之辞来敷衍了事了。
从所有国家的工人来看,英国的工人不仅是最勤勉,他们的技能也更为娴熟。因此他们本不应该受到任何谴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现实中勤勉的劳作和娴熟的技能并没给他们带来舒适安逸的生活。原因就在于在节俭方面他们远没有做到应有的勤劳,而且还总是表现出这个阶级本不应该有的挥霍浪费的恶习。因而虽然有很多英国工人拿着远高于那些专业人士的薪水,但由于他们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处在社会的底层而没有摆脱贫困的厄运。在经济发展繁荣的时候,他们得过且过挥霍无度而从不为将来的作准备,一旦经济衰退或失业疾病等麻烦袭来的时候,他们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不管一个人有多能干,如果他不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如果他的生活要求仅仅局限于于肉体的需要,那么他的生活永远不会得到改善,他收入的增长只能是满足甚至刺激他那种畸形消费愿望的膨胀。这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境随时都可能把他们逼入绝境,到那时他们就只能靠运气和上帝的保佑来生活了。
4。坏习惯是灾难的祸根。
人们绝不应该期盼经济运行中铁一般的永恒周期律会心生怜悯,因为它绝不会因为人们的困顿就生发半点改变。正像埃及法老梦中的瘦牛和肥牛必定交替出现一样,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然会发生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动力消失生产停滞,与此相应的则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心惶恐生活朝不保夕,整个社会陷入可怕的危机之中。这对于那些挥金如土对未来丝毫没有准备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根据贝克先生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我们也可想象到他们的窘境:“所有在工厂区附近居住的人,他们不仅没有任何积蓄,而且失业两个星期的工人们,因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而正在挨饿。”
由此可见,挥霍浪费似乎已经成了他们身上最为致命但又最不可救药的缺点。只要经济发生半点波动,工人们就会迅速陷入贫困的绝境,他们仅有的家具和钟表不得不被送到当铺去换取那点可怜的救命钱,直到最后就只能卑贱地恳求那些慈善机构或者指望济贫税苟且度日了。让人无比愤慨的却是,人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不幸完全是人性中的无知和自我放纵的结果。因为贫困和不幸绝不是命中注定或者造物主专门创造的,而主要应该归咎于他们个人那邪恶与挥霍的道德原因。这种习以为常的挥霍,不仅导致工人们的堕落,而且也是导致社会不幸的重要根源。
罗瑞斯先生对于南斯塔夫谢尔那些有着高工资的矿工和炼铁工人的脾性的论述也在印证着我们的结论。他指出:“用挥霍来形容他们的习性显得多么苍白,准确的说应该是鲁莽。这里的年轻人和老人,已婚者和未婚者,都公开承认自己是挥霍放纵的人。每个人都不管自己鲁莽的性格,也不管它们是否会降低自己人性中的高贵品质。他们以蛮勇面对困难,也很少紧张地工作,除非是为了弥补因为闲散或狂宴而损失的时间。他们喜欢举行聚会,有时是为他们生病的朋友,有时是为结婚的朋友,他们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花掉他们以前的积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又是那种虔诚得让人奇怪的人,在困境中他们经常举行祈祷会。他们所信奉的信条常常使他们堕入狂热的宿命论。在人们痛苦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每到年底,过剩与匮乏总是交替出现,所有的人似乎都感到犹豫不决。发薪后挥霍无度,通宵达旦地狂饮,星期天沉醉不醒,星期一也许到星期二都拒绝上班,接下来的两三周内,整个家里乱糟糟的,不到下一个发薪日前决不去收拾和整理;他们的孩子辍学了,他们的妻子和女儿去了矿井,他们的家具进了当铺。他们居住在拥挤泥泞的乡间小道上,房子常常从屋顶到屋脚都有裂缝,没有下水管道,没有通风设施,甚至没有足够的饮用水这样可怜的状况,与他们领取不菲的工资是同时存在的。这些工资本可让他们过上舒适甚至富足的生活。但从上述情况来看,似乎没有任何法律能够救治他们的毛病。”
5。驱散挥霍浪费这个恶魔。
人们已经在试图通过进行各种“改革”谋求改变。例如通过实行家务的权来表决家务事可以通过选票来表决,以及逐渐着手减轻劳工阶级有关谷物!牛!咖啡!糖和供应品的税收,并且尽量制定免除救济对象的税务负担等等。但新出台的这些措施对于劳工阶级状况的改善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也许是因为这些主要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充分落实,或者说他们家里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一点变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切实地实行了全部的改革,其结果必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益无害,对社会也是一样,因为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富兰克林对税收问题评论道:“劳工阶级的负担真的非常沉重。如果仅仅只有政府的那部分税收,偿还起来还可能容易一点。但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负担,这些负担对于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也许是令人悲伤的。我们为虚掷光阴所背上的负担和政府的税收一样重,为傲慢背上的负担则是它的3倍,为愚蠢背上负担是它的4倍。而所有这些负担不是政府同意减轻税收就得以消除或移走的。”约翰?卢塞尔勋爵也曾向一个为了请求减免税而拜访他的劳工团体作过一个类似的评论,他说:“你们总是抱怨政府的税收过重,但你们想一想自己是怎样加重自己的负担的?你们每年花在喝酒上的钱就达50万。请问有哪个政府敢收你们这么高的税?其实你们自己就有能力大幅度减轻自己的负担,根本就不需要向我们作任何请求。”
的确,对于劳工阶级来说,仅仅抱怨法律的不公和税收的沉重不会解决问题。因为无论法律或者税收都无法解决他们身上的恶习和心中的恶念。而这种邪恶欲望的残暴的危害之烈即使连残暴的阿里斯多克洛蒂政府也比不上。很多人都心甘情愿的走上了虚度光阴!挥霍浪费!自我放纵!行为不端的邪路。非常清楚的是,由于生活一天到晚缺乏条理而且没有计划的人,也没有任何事先的准备考虑,他们不留任何积蓄地花掉全部收入,因此他们在放纵享乐的同时就为日后的痛苦种下苦果“只管今天吃好喝好,哪管明天是否去死”的信条,终将带来灾难,甚至绝望!当然也许还不尽然如此,如果我们能够付诸行动的话。最重要的是这些高收入的劳工阶级必须首先行动起来,通过教育的普及让他们学会规划生活合理用钱的习惯,掌握防止浪费以及追求舒适生活的方法。只要把足够多的有关节俭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可以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更加严谨的生活习惯,树立更加高尚的道德追求,从而最终建立起更加符合宗教规范的生活方式。
丹尼逊先生曾认为这一切“需要两代人的时间来完成”实际上也许需要更长时间。因为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总是显得迟缓,为改变落后现状和提高民众素质所进行的各种努力也只能循序渐进,而且所有这些措施的作用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在它的效果被清楚地看到以前,必然需要花上几代人的时间。但从人类进化的文明史来看,时间也许并不是问题,一代人的时间也不过就像我们度过的普通一天一样。事实上,历史上人类对任何一次苦难的征服无一不是经历着一个漫长而艰难痛苦的过程。为了基督教的最终正式确立,人们忍受了长达4个世纪的迫害和折磨;为了英国改革的胜利巩固,人们经历了大约2个世纪内战苦难;而封建农奴的最终解放更是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代。
尽管如此,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切终将过去。从我们英国人的祖先出征前穿上盛装的那一天起那时所有的劳动者都被认为是坏人和农奴,他们可以随他们耕种的土地一起买卖到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事情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又是多么让人高兴和激动。只要彻底改变挥霍浪费!放纵酗酒的恶习,那么消除魔鬼撒旦在一切方面的邪恶影响将不会是一件多么难办的事!